京剧四功是哪四功,京剧四大名旦中的四功是指什么

京剧里的四功五法

四功五法是戏曲界经常说的一句术语。「四功」就是唱、唸、做、打的四项基本功,是戏曲舞台上一刻也离不开的表演手段。戏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,逐渐融合唱唸做打各种艺术手段,为搬演故事、塑造人物服务。清代中期以后,徽调与汉调逐步合流,继承昆、弋的传统,吸收各种地方戏的优点,演变成为京剧,大致到了同治、光绪前后,一个以唱、唸、做、打多样统一的完整艺术形式才臻于成熟。

「唱」指歌唱,「唸」指具有音乐性的唸白,二者互为补充,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「歌」。「做」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,「打」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,二者相互结合,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「舞」。

京剧里的四功五法

「五法」有不同的说法:

1.手、眼、身、法、步

手指手势,眼指眼神,身指身段,步指台步,法指以上几种技术的规格和方法。前辈艺术家曾说过,「手为势,眼为灵,身为主,法为源,步为根」。其中「法」是指戏曲表演所不能背离的轨则和法度,否则就不是戏曲了。它是演员在舞台上展现戏曲表演意境和神韵的技法。

2.口、手、眼,身、步

口指发声的口法,此说倡自程砚秋。

五法与以上的四功是密切相连的。例如唱工,就要口、手、眼、身、步同时并用,缺一不可,因为戏中的唱,不能傻唱或死唱,眼神要与唱词所表现的情感统一,身、手、步也要配合唱词所表达的情绪,也就是说,唱唸是表现情感,表现情感就要有动作,要动作也就要有章法。例如口,要讲五音四呼;眼,要练出眼神,要讲喜、怒、哀、乐、悲、恐、惊,动作时要眼随手走,才身心相合。总之,要让眼睛成为心灵的窗户;身体四肢的动作要讲欲左先右,欲进先退,未高先低,未快先慢,要「梢节起,中节随,根节追」,还要达到「六合」,即眼与心合、心与气合、气与身合、身与手合、手与脚合、脚与胯合,才能使口、手、眼、步的表演达到自如和谐的境界。足见练好四功五法是戏曲演员最基本的要求。

京剧里的四功五法

唱工是戏曲表演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。唱最基本的要求是字清腔纯,节奏准确,以字生腔,以情带腔。学习唱工的第一步是喊嗓、吊嗓,扩大音域、音量,锻炼歌喉的耐力和音色,还要分别字音的四声阴阳、尖团清浊、五音四呼,练习咬字、归韵、喷口、运腔等技巧。当演员掌握了这一切时,更重要的是善于运用声乐技巧表现人物的性格、感情与精神状态。好的演员大都把传声与传情结合起来,通过声乐的艺术感染力,表现剧中人的心曲。最高标准的唱法是达到说的意境,不是为唱而唱,甚至不要给人以唱的感觉,而是以唱来强化唱词的语气,抒发人物的情感。把节奏、旋律、感情、语气很自然地融为一体,表达生活中说话般的情景,切忌耍腔、找味、卖嗓的效果。

京剧的唱,从来不是穿插在戏里的独立声乐表演,而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。一些优秀剧目,安排唱段是根据剧情的需要和人物性格、思想、情绪发展的需要,通过优美的音乐形象来丰富及加强文学形象,诉诸观众的听觉感官,因而京剧的唱,演员的技巧和修养都是决定艺术创造得失、高下的重要因素。对同一剧目的同一角色,由于演员的体验、理解不同,也由于唱腔唱法不同,逐渐形成了演唱上的各种意趣不同的艺术风格。如四大名旦都演《玉堂春》,唱腔各异,各有千秋。

为了便于传达感情,唤起共鸣,京剧曲谆性不尚典雅,而在于雅俗共赏、简洁明快、涉笔成趣,做到外俗内雅,理通情浓。作为主要艺术手段之一,唱不是单独运用,而是和唸、做、打等艺术手段结合,融为一体,为塑造人物服务。

京剧里的四功五法

唸工是与唱工同样重要的表演手段,甚至有「千斤话白四两唱」的说法。一要注意字音的准确,如京剧的尖团字、上口字、平厌仄音的唸法;二要掌握吐字发音的正确方法,即用反切的拼音方式来唸出字头、字腹、字尾,使每个字完整地送到观众的耳朵里(要说明的是,发花辙的字没有字尾,即不能归音);三要唸出白口的抑扬顿挫,要有音乐感和节奏感,和唱腔一样,要有轻重高低,疾徐长短;四要唸出人物个性,情感意境。

唸白与唱相互配合、补充,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手段。京剧演员从小练基本功,掌握唸白的口锋、力度、亮度等要领之后,还需结合具体剧目,根据人物的特点和情节的开展,妥善处理轻重、缓急、抑扬、顿挫的节奏变化,达到既能悦耳动听,又能语气传神的艺术境界。从《清官册》「审潘」的寇准、《九江口》「阻驾」的张定边、《宇宙锋‧金殿》「斥君」的赵女、《连环套》「拜山」的黄天霸、《法门寺‧庙堂》「唸状」的贾桂、《红鸾禧‧棒打》斥责莫稽的金玉奴的大段唸白中,都能够欣赏到这些技艺。

京剧唸白大体上分为三类:一类是韵律化的「韵白」(讲究湖广音,中州韵);一类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、接近于生活语言的「京白」;还有一类是根据人物的籍贯和性格、身分需要的「方言白」。无论是哪一种唸白,都不是普通的生活语言,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语言,近乎朗诵体,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,唸起来铿锵悦耳。因为唸白也是音乐语言,所以在传统剧目中,唱和唸都是相互协调的。京剧演员塑造人物,大都善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艺术手段的独特功能,而不局限于一得之功。唱和唸不仅并重,而且要求安排妥帖,相互衔接,彼此和谐。在长期演出实践中逐渐产生出一些过渡形式,如叫头、哭头、叫板之类。

京剧里的四功五法

做工泛指表演技巧,一般又特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。无论一举一动,开门关门,上下楼梯,都要有规范,有章法,都要有舞蹈的韵律,有深厚的基本功,要讲究以腰为中枢,从动作规律出发来达到自然和谐。掌握了基本功之后,还要悉心揣摩戏情剧理、人物特征,才能把戏演活。

演员在创造角色时,髯口、翎子、水发、水袖等各有程序技法;灵活运用这些程序化的舞蹈语汇,以突出人物性格、年龄、身分上的特点,并使自己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增光辉。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注意把技巧动作与人物的身分、动作目的、情感意境结合起来。同样是翎子功,用在不同人物身上,有的表现轻佻,有的表现急躁,有的表现愤怒。如《群英会》的周瑜、《连环计》的吕布、《八大锤》的陆文龙、《昭君出塞》的王昭君、《通天犀》的青面虎的翎子功的表演就特色迥异。在髯口功中,弹髯、抖髯、甩髯等各具特定的内涵与表象,可见《跑城》的徐策,《一箭仇》的史文恭、《洗浮山》的贺天保的髯口功表演。好的演员表演时既有内心的体验,又能通过外形加以表现,内外交融,得心应手,而不流于形式,给人以真实的感觉。当然,这种真实是艺术的真实,舞蹈化的真实,含蓄的真实,而不是生活的真实。

京剧里的四功五法

打工,也就是武功,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,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表现,包括翻跟斗、打把子,各种舞蹈和高难技巧,如起霸、走边、对枪、下场等。一般分为「把子功」和「毯子功」。因此必须要有相当的腰、腿、把子的基本功,才能胜任武打表演的需要。武功也要在规范、自如地掌握武功技巧的同时,以武功来表现人物和剧情,做到技不离戏,就是枪来剑往也要打出情感,打出语言,而不是单纯地卖弄武功。技术功底还只是创作素材,演员必须善于用这些难度极高的技巧,准确地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神情气质,并分清敌对双方的正反、胜败和高下。

京剧的做与打,也从来不是穿插在戏里的独立舞蹈表演。毯子功的一些项目,单独地看,近乎杂技;把子功的一些套数,单独地看,近乎武术。但连贯起来,组合在戏里,却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舞蹈语言,能够出人、出情、出戏。—节开打结束时,双方亮相,不仅胜败判然,而且分出了正反。战胜者耍下场,显示了神采飞扬的风貌。武二花脸摔锞子,惨败相毕露,如《白水滩》青面虎、《挑华车》黑风利的表演。窜毛表示下水,跺泥体现沉稳。马童的小翻,衬托了主帅的气势。许多「关公戏」关羽出场时,都有马童翻上前引的表演,以突出关羽的威严勇武。某些戏里的倒扎虎、云里翻,则突显精神失常者的疯癫迷乱,如《伐子都》公孙阏回朝后的表演等等。当这些技术功底与情节相结合时,就有助于刻画人物,阐释剧情,并使观众在直观中得到艺术享受。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qasks.com/archives/20870

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,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,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,行业技能,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、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特此声明!

题图来自Unsplash,基于CC0协议